超预期!影版《长安的荔枝》口碑票房领跑:大鹏的改编胜利

日期:2025-07-25 16:29:00 / 人气:19


当大鹏导演的名字与马伯庸 IP 相遇,影版《长安的荔枝》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发稿,该片票房突破 3.43 亿,点映票房超 5800 万,首周票房累计 2.28 亿,平台预测内地总票房有望突破 7 亿,成为春节档后首部票房破 5 亿的华语电影。口碑方面同样惊艳,豆瓣开画 7.7 分暂列 2025 年国产真人电影榜首,票务平台评分均突破 9.5 分,实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重领跑。在影剧版同期开发、IP 改编风险加剧的当下,大鹏这次显然赢在了改编的精准与诚意上。
票房口碑双丰收:历史题材的破圈之力
《长安的荔枝》的市场表现远超预期,不仅在票房数字上一路领跑,更在观众口碑中站稳脚跟。购票平台 9.5 分以上的评分,反映出普通观众对影片的高度认可;豆瓣 7.7 分的开分,则印证了其在影评人与资深影迷中的口碑基础。这种 “全年龄段好评” 的态势,在近年历史题材电影中并不常见,尤其难得的是,影片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了平衡 —— 既有紧张刺激的 “限时送荔枝” 主线剧情吸引观众,又有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和人性深度的挖掘引发思考。
从市场环境来看,该片的成功填补了春节档后华语电影市场的空白。此前一段时间,影院缺乏兼具话题度与品质感的国产新作,《长安的荔枝》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观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而 “马伯庸作品改编” 的标签虽自带流量,但并非票房保证 —— 对比 2020 年改编自其早期作品的《网络凶铃》(豆瓣 3.5 分,票房 1516 万)、2021 年《古董局中局》电影(票房 4.29 亿但豆瓣评分滑落至 5.9 分),《长安的荔枝》的口碑票房双丰收更显珍贵,证明 IP 光环之下,作品质量仍是核心竞争力。
影片的破圈还体现在受众的广泛性上。不同于部分历史题材作品局限于 “历史爱好者” 圈层,《长安的荔枝》通过 “小人物的极限任务” 这一核心设定,精准击中了当代 “打工人” 的情感共鸣点。李善德被迫接下 “不可能任务” 后的挣扎、妥协与坚持,让观众看到了职场中的自己,这种古今情感的联通,让历史故事有了当代生命力。
影剧改编之争:忠于内核的胜利
《长安的荔枝》影剧两版接连上线,形成了难得的改编对比样本。剧集版由曾执导《长安十二时辰》的曹盾操刀,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加入大量原创人物和故事线,并与《长安十二时辰》形成世界观联动。这种 “扩容式改编” 评价两极,豆瓣 6.6 分的成绩和未达平台 “爆款” 标准线的热度,显示其未能完全俘获观众。部分观众认为过度原创稀释了原著精髓,“魔改” 争议影响了口碑。
相比之下,影版《长安的荔枝》选择了更贴近原著的改编路径。多数观众反馈影片基本遵循小说叙事脉络,虽因时长限制未能充分展现部分人物细节,但核心剧情和情感表达完整保留。这种 “减法式改编” 的成功,印证了马伯庸的改编理念:“相较于情节人物的变动,更重要的是保留故事的内核。” 他强调《长安的荔枝》的核心是 “打工人在绝境中改变命运、突破内心困境的过程”,而影版恰恰抓住了这一内核。
大鹏在改编时秉持 “最好别去改变它” 的原则,尤其当原著已精准呈现核心表达时。这种克制并非保守,而是对原著精神的尊重。影片聚焦李善德从岭南到长安的荔枝运送之路,通过紧凑的节奏展现任务的艰巨,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小人物的挣扎与坚守,让观众在历史场景中看到真实的人性。正如马伯庸所言,影视改编的 “变形和再创作” 不可避免,但只要精神内核不变,就能获得观众认可。
马伯庸 IP 的魅力:历史缝隙中的共鸣
《长安的荔枝》的成功,再次印证了马伯庸 IP 的独特魅力。其作品之所以频繁被影视圈偏爱,核心在于 “历史的缝隙中写小人物” 的叙事模式:以真实史料为依托,在历史记载的空白处构建鲜活故事,赋予小人物现代性思考,让观众既能感受历史质感,又能找到情感共鸣。
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张小敬,到《风起陇西》中的陈恭,再到《长安的荔枝》中的李善德,马伯庸笔下的主角多是历史长河中的 “无名之辈”,却承担着关乎大局的重任。这种 “平凡英雄” 的设定,打破了传统历史题材对帝王将相的聚焦,让观众更容易代入。而 “限时任务”“解谜闯关” 等强情节元素的加入,让历史故事兼具文学性与娱乐性,适配影视化表达。
但马伯庸 IP 并非万能钥匙。其作品改编存在两大挑战:一是历史细节与戏剧冲突的平衡,二是现代视角与历史语境的融合。《网络凶铃》的失利,部分源于原著早期风格未成熟,改编未能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古董局中局》电影的口碑下滑,则因过度追求商业爽感,弱化了原著的文化底蕴与悬疑深度。而《长安的荔枝》通过聚焦 “职场困境” 这一普世主题,平衡了历史真实与现代共鸣,为马伯庸 IP 改编提供了范本。
大鹏的突破:从喜剧到正剧的蜕变
影版《长安的荔枝》的成功,也是大鹏导演生涯的一次重要突破。此前大鹏以喜剧作品为人熟知,《煎饼侠》《缝纫机乐队》虽票房亮眼,但口碑争议不小,被认为 “笑点密集但深度不足”。而《吉祥如意》《热烈》等作品虽展现转型尝试,但尚未完全确立风格。此次执导历史题材 IP,大鹏证明了自己的多元创作能力。
大鹏的优势在于对 “小人物情感” 的精准把握。无论是喜剧还是历史剧,他擅长捕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种能力与《长安的荔枝》的内核高度契合。影片中,李善德接到任务后的崩溃、面对权贵的无奈、与荔枝农的共情等场景,都因真实的情感表达打动观众。大鹏没有刻意渲染历史的宏大,而是聚焦个体的命运,让历史故事有了温度。
同时,大鹏在历史质感与商业节奏的平衡上展现了成熟把控。影片既呈现了唐代岭南的风土人情、长安的繁华与等级森严,细节考据用心;又通过 “倒计时”“任务拆解” 等现代叙事手法增强悬念,让 120 分钟的影片节奏紧凑不拖沓。这种兼顾历史厚重感与观影爽感的处理,显示出他对不同类型题材的驾驭能力。
未来展望:IP 改编的诚意之路
《长安的荔枝》的成功为马伯庸 IP 的持续开发注入信心。目前,其作品已有十余部处于待映或开发阶段,《太白金星有点烦》动画电影立项,《食南之徒》影剧同步开发,《长安十二时辰》影版正式筹备。这些项目能否复制成功,关键仍在于是否延续 “忠于内核、诚意改编” 的原则。
影视圈的 “马伯庸热” 并非偶然,它反映了观众对 “有温度的历史叙事” 的需求。但扎堆开发也暗藏风险,若一味追求 IP 光环而忽视创作本质,可能导致审美疲劳。《长安的荔枝》的案例提醒创作者,马伯庸 IP 的价值不在于历史猎奇,而在于古今相通的人性思考,改编需避免陷入 “为考据而考据”“为悬疑而悬疑” 的误区。
对于大鹏而言,《长安的荔枝》是其导演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证明他不仅能驾驭喜剧,也能在历史正剧中展现才华。未来无论是继续改编 IP 还是原创作品,对人性的关注和对创作的诚意,都将是他持续成功的关键。
结语
影版《长安的荔枝》的口碑票房领跑,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精准改编、内核共鸣与制作诚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 IP 改编泛滥的当下,它证明好作品终究能穿越题材壁垒,打动观众。大鹏用这部作品赢得了认可,马伯庸 IP 则再次彰显历史叙事的当代生命力。当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真实相遇,当改编的克制与创作的诚意并存,国产影视便能不断交出超出预期的答卷。

作者:富联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富联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