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之乱”,搅动全球汽车芯片格局

日期:2025-11-03 17:00:48 / 人气:11


扰动全球芯片行业的安世控制权争夺战,迎来转折。11月1日,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强调,荷兰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的不当干预,导致了目前全球产供链的混乱。并表示,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产供链安全稳定,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这意味着,此前部分因“安世风波”导致供应链出现问题的车企,有望恢复生产。
这场“安世风波”的发端是,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实施政府干预:强制接管安世半导体资产,随后暂停了CEO张学政的职务。
荷兰政府的突然举动和美国的出口管制有关。9月29日美国发布出口管制50%穿透性规则。安世是中国闻泰科技公司全资控股(持股超50%)公司,因此被列入了管制实体清单。
“发生在安世半导体的接管和罢免事件,凸显出美中紧张关系对整个科技行业的影响,也表明美国正毫不避讳地利用其贸易实力拉拢盟友站队。”美国《华尔街日报》如此评论。
不过,日前中美已经通过磋商达成共识:双方都将暂停部分出口管制措施。而且由于安世半导体的制造重心在中国区,安世中国已经正式启动了自主运作,从10月18日开始,开始向本地分销商正常供应。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不论荷兰方面何时撤销对闻泰科技的指控,这场安世之乱,都已对全球汽车供应链造成实质性影响。
安世半导体供应的芯片零部件,是全球汽车供应链的重要一环。10月份,16家欧洲车企曾因“安世风波”联名发出“停工在即”的警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表示,若围绕安世半导体的贸易及知识产权纠纷未能迅速解决,欧洲车企的生产可能面临中断。日本汽车工业协会、美国汽车创新联盟亦表达了类似的担忧。
这并不是第一次因为芯片问题引发行业震荡。疫情期间的全球芯片短缺让车企们至今心有余悸,当时丰田、大众、福特等巨头不得不大幅减产。彼时的芯片短缺是全面性的,因全球停产导致的供应断裂,进而影响车企生产。而当前的汽车行业“芯荒”则是由地缘政治博弈引起,波及范围不大,针对性很强,短时间内看不到停止的迹象。
NO.1 安世之“乱”,扰乱功率芯片供货节奏
无论是宝马的电机控制器,还是大众的电池管理系统,都离不开安世半导体的功率芯片。它生产的车规级MOSFET和SiC器件,是电池管理、电机驱动和充电系统的核心部件。
在车规级芯片中,功率芯片虽然不起眼,但不可或缺。这些芯片负责电力转换和控制,就像汽车的"心脏"和"血液",直接决定了车能跑多远、充电快不快。
《中国功率分立器件市场年度报告》报告显示,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在全球功率分立器件公司TOP10榜单中位列全球第3,仅次于英飞凌、安森美,在中国榜单中蝉联第一。
安世半导体“断供”,主机厂为什么不能迅速替换供应商,而竟要面临停产风险?“更换供应商是需要一个周期的。不像一个包,买过来就能用。汽车毕竟是跟人的生命安全相关的产品,我们是不能随意买回来切换的。”国内某车企的研发总院的负责人如是说道。
首先,汽车级芯片高度强调“安全”,与消费级芯片有着本质区别。毕竟,一辆车要提供10年,甚至15年的使用周期,需要保证在此期间的长期可靠性。其次,车规级芯片的资质认证周期长达 6到12个月,即便英飞凌、安森美等厂商拿来同类型可替代产品作为紧急替补,也需要重新调试、反复验证,确保安全可靠性后才能批量生产,无法短期内完成替换。再者,安世半导体提供的芯片能效比更高,价格更低,这种性价比优势短期内难以替代。一辆车的成本可能微乎其微,十万辆就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此外,从车载传感器到动力控制系统,安世芯片遍布汽车的关键环节。即便是切换到其它供应商,断供带来的产能缺口,同样无法再短时间补上。
据了解,安世半导体“断供”后,其产品价格曾一度炒至平时的2~3倍,寻找替代方案已经成为不少采购人员、研发人员的工作重点。在《中国汽车芯片联盟白名单》2.0版本中,在超过2000个半导体国产化上车应用案例中,其中,安世半导体排第二,仅次于芯旺微,达到196个。它的缺货,对中国车企影响不言而喻。
有国内车企业供应链负责人透露:“两周前就启动应对,换国产是中长期规划,当下优先紧急备库。”另有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功率器件领域,国内的自主率比较高,供应商像比亚迪、士兰微均有不错的份额。”
所谓功率器件,是安世半导体所在的分立器件的一个分支。目前,在功率器件领域,中国已形成了几支主力军企业,如比亚迪半导体、士兰微、斯达半导体等。比亚迪半导体的IGBT芯片已经迭代到第八代,凭借自家较高的汽车市占率,得以大量上车;在车规级碳化硅MOSFET模块,斯达半导体的产品已经适配在蔚来、小鹏等车企的800V平台上,而士兰微凭借自主建设的芯片生产线,正在快速提升产能。
不过整体上看,国内相关企业还在追赶的路上。特别是在更先进的碳化硅芯片上,国外公司因为起步更早,在制造工艺和产品稳定性上仍然领先。
NO.2 “替代”英伟达
比起功率芯片,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影响更大的是高性能计算芯片。不久前,英伟达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由于美国实施出口管制,该公司被禁止向中国大陆企业出售其先进产品,在华高端芯片市场份额已从95%降至0%。他还表示,美对华技术封锁是一个“错误”,英伟达将继续争取重返中国市场。
目前英伟达被限制出口中国的核心产品是H100、A100,以及A800、H800的“特供芯片”,这些AI芯片主要用于深度学习训练、AI推理和训练。这些芯片不直接装车,却承担着大模型的训练任务,进而影响自动驾驶的研发进展。毕竟,自动驾驶算法的迭代依赖海量数据训练。
英伟达 A100芯片
在AI芯片领域,英伟达在中国市场近乎是垄断性的。英伟达被制裁,中国高端芯片市场留下的市场空白,谁来填补?据了解,多地数据中心选择了华为昇腾平台作为替代方案。据Bernstein Research,按销售金额计,2024年中国AI加速器市场中,英伟达约66%、华为昇腾约23%,AMD约5%。
华为目前最先进的AI芯片是昇腾910C,面向云端高性能计算,用于AI推理和训练任务。“华为的单芯片性能确实落后英伟达一代,但通过群计算能补单芯片,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结果上能追平。”任正非曾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说道。
来源:华为中国
如今,美国的出口管制禁令暂缓,但中美双方技术摩擦仍然在,下一批限制的AI芯片会不会是与消费端更密切的智驾智舱芯片?谁都难以预料。在智驾芯片领域,英伟达仍然占据不小的份额。据智研咨询数据,在2024年中国智驾SOC芯片装机量中,英伟达的装机率39.8%,特斯拉为25.1%,华为昇腾610和地平线J5分别为9.5%和5.1%。
NO.3 AI浪潮下的芯片公司,谁是大赢家?
在人工智能需求增长、国产替代加速等因素叠加影响下,A股芯片公司业绩普遍增长。万得(Wind)数据显示,A股共有82家数字芯片设计公司和模拟芯片设计公司(以下统称“芯片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合计金额、归母净利润合计金额分别约为1784亿元、17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约为26%、63%。
其中,67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比超八成,其中11家公司增幅超五成;55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近七成,其中30家公司增幅超五成,16家公司增幅超110%。
公司层面,2025年前三季度,上述A股芯片公司中,臻镭科技(688270.SH)、格科微(688728.SH)、寒武纪-U(688256.SH)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位居前三,分别为5.98倍、5.19倍和3.21倍。
IPO排队芯片公司业绩,也受益于行业红利。已经过会的国产GPU(图形处理器)头部公司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沐曦股份”)和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摩尔线程”),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均已超2024年全年数据。
另有数据显示,芯片公司后续业绩仍有积极信号显现。供给侧,2025年三季度末,超七成A股芯片公司存货金额高于2024年全年,相关公司纷纷增加供给,以期抓住这波红利;需求端,同期近六成芯片公司合同负债同比增长,客户打款意愿增强。
多家机构看好芯片国产化替代的机会。“在算力紧张的局面下,科技巨头对AI(人工智能)芯片资源主导权的竞争日益激烈,相较美国科技巨头,中国科技企业摆脱算力依赖的需求更加强烈。”在银河证券看来,展望未来,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同时格局有望进一步优化,AI芯片国产化进程将持续加速。
01 近七成净利增长
2025年前三季度,A股芯片公司业绩普增。万得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申万行业48家数字芯片设计上市公司中,39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比超八成,其中6家公司增速超五成;31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六成,其中15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超五成。
同期,上述数字芯片设计公司中,寒武纪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3.86倍、3.21倍,分居该细分行业营收、归母净利润涨幅榜第一位、第二位。根据财报,2025年前三季度,寒武纪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亿元、16亿元。其中,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33倍至17.27亿元;归母净利润5.67亿元,相对于上年同期的1.94亿元的亏损金额,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下游需求旺盛、上游供应向好、持续拓展市场,是寒武纪业绩持续爆发的主要原因。”在长江证券看来,该公司前三季度46亿元的营收体量,接近此前公司“2025年全年实现营收50亿元-70亿元”的预测下限,整体来看,公司业绩在全年季度间稳健释放。
营收体量位居A股数字芯片设计公司首位的豪威集团(603501.SH),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8亿元、3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5%、35%。资料显示,豪威集团业务由图像传感器解决方案、显示解决方案和模拟解决方案三大业务体系构成,公司也是国内少数兼具半导体研发设计和半导体代理销售能力的企业。
模拟芯片设计公司业绩也表现不俗。万得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A股34家模拟芯片设计公司中,28家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占比超八成,其中5家公司同比增幅超五成;24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七成,其中15家公司增幅超五成。
同期,上述模拟芯片设计公司中,臻镭科技、思瑞浦(688536.SH)、敏芯股份(688286.SH)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5.98倍、2.28倍、1.76倍,分居前三位。臻镭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射频收发芯片及高速高精度ADC(模数转换器)/DAC(数模转化器)芯片等产品,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2亿元、1.0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5.76%、598.09%。
臻镭科技管理层在2025年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公司是卫星互联网核心芯片及元器件供应商之一,公司电源管理芯片、多通道一体化集成射频收发芯片、数字波束成型芯片等多款产品均已定型和卡位。
A股IPO排队芯片公司业绩,也实现大幅增长。10月下旬过会的沐曦股份,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约9亿元,已超2024年全年7.23亿元的营收体量。资料显示,沐曦股份主营业务为研发、设计和销售应用于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全栈GPU产品,并围绕GPU芯片提供配套的软件栈与计算平台。
沐曦股份表示,从行业整体来看,公司GPU产品市场空间广阔,尤其是人工智能计算领域发展势头迅猛,而公司目前所占国内市场份额仅约1%,受益于加速国产替代的行业趋势,公司未来将拥有巨大的业务增长空间。“凭借技术优势和产品竞争力,公司产品已在人工智能下游各主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存量客户持续复购、新客户不断开拓,公司收入规模呈快速增长。”
IPO注册生效的摩尔线程,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7.02亿元,相对于2024年的4.38亿元营收大幅增长。2022年至2023年,公司营收分别为0.46亿元、1.24亿元。摩尔线程称,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产品种类及应用领域的丰富、加深客户合作、持续推进产品研发及迭代升级等因素。
02 未来业绩如何?
多家公司和机构对芯片公司未来业绩持相对乐观态度。寒武纪预计2025年营收50亿元-70亿元,其2025年预计营收上限相对于2024年的12亿元营收,增幅约4.8倍。

作者:富联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富联娱乐 版权所有